工程,项目,工程管理,项目管理,国际工程,项目经理,房地产,融资,可行性研究,总承包,信息化,代建制,招投标,设计管理,进度,成本,风险,质量,概预算,造价,合同管理,施工组织,监理,工程咨询,保险,劳务,FIDIC,索赔,BOT,PPP,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,关注工程的策划,建设与运营。 工程,项目,工程管理,项目管理,国际工程,项目经理,房地产,融资,可行性研究,总承包,信息化,代建制,招投标,设计管理,进度,成本,风险,质量,概预算,造价,合同管理,施工组织,监理,工程咨询,保险,劳务,FIDIC,索赔,BOT,PPP,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,关注工程的策划,建设与运营。
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  
“短命建筑”源于GDP崇拜
作者:胡旭  文章来源:安徽日报  点击数  更新时间:2010/11/10 16:50:03  文章录入:21cpmzhang  责任编辑:21cpmzhang

  近期,有关“短命建筑”的话题再度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,从相关媒体列举出的“英年早逝”建筑的名单中,很多都是轰动一时的地标性建筑,包括位于北京建国门黄金地段、建成仅20年的凯莱大酒店,建成仅15年、曾一度是亚洲跨度最大拱体建筑的沈阳夏宫等。当然,类似于镇江“世纪巨蛋”之类从未投入使用即遭爆破拆除的闹剧更不应被人们遗忘。

  拆了建,建了拆,这种“破坏式建设”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在加快建设过程中难以跳出的怪圈。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,目前我国每年新建的建筑物面积达20亿平方米,是世界上新建建筑总量最大的国家,消耗了全球最多的钢材与水泥,与之相对应的是,我国每年也产生出4亿吨的建筑垃圾,同样居全球第一。

  但是,如果单纯从创造GDP的角度来看,这种模式无疑是一条“快捷”的路径。由于GDP统计的一段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,统计的是“流量”而非存量。拆旧建新,从拆除、新建再到销售各个环节都创造了增加值,特别是在城市房价快速上涨的背景下,其创造的增加值更为可观,从而让部分城市更加热衷于“破旧立新”。显然,“破坏式建设”根子上还是源于“GDP崇拜”。

  “拆了建,建了拆”的更直接驱动力还来源于“土地财政”支配下的逐利冲动。很多曾经的地标性建筑使用不久即遭拆除更能充分证明这一点。这些建筑大都处于城市黄金地段,随着城市的发展,这些区域地价飙涨,将这些建筑拆了重建,可以让很多城市直接“享受”到土地增值带来的巨大收益。以沈阳夏宫为例,其1994年建成时,是亚洲最大跨度拱体建筑,但因为其处于沈阳的商业黄金地带,其周边的建筑相继被拆除,最终其因为“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”而被整体爆破。据称,在其原址上将建设“新地标”。如果追逐短期利益的冲动不减,所谓的“新地标”也极有可能重蹈夏宫“覆辙”。

  过分追求即期GDP数字、追逐短期利益,使得“重建设、轻规划”成为城市发展的通病。之所以出现“一任领导一任规划”,可能有规划本身的短视、缺乏远见等原因,但更根本原因在于既有的规划挡了现任官员追求政绩的道路。在这种局面下,让路的只能是规划,于是“边建设边规划”、“建设先于规划”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“潜规则”。由此带来两大恶果,一方面,由于缺乏长远规划,城市建设随意性大,“推倒重来”自然成为惯常现象。另一方面,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引导,很多所谓地标建筑,都存在模仿、抄袭的痕迹,“山寨鸟巢”、“山寨中国馆”频现。这种随波逐流的浮躁之风,不仅令建筑价值大打折扣,而且也让很多建筑从开始建设那天起就注定要被拆除。

  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加快,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城市建设的热潮期。如果跳不出“破坏式建设”的怪圈,城市建设在耗费大量资源的同时却难以带来社会财富的真实增长。在英语中,用发展一词的进行时表示“发展中”,用过去时表示“发达”,这种区分直观地揭示出,发展应当是一种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过程。拆了建,建了拆,尽管会让GDP数字看上去很亮丽,但实质上是对社会财富的随意破坏与恶意消耗,带来的只能是“无效的GDP”和“消失的GDP”。

 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,理当成为文化记忆和城市灵魂的依托,无论是使用价值、还是艺术价值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增值。正是基于此,很多西方发达国家,在城市建设的热潮期都提出要建“百年住宅”。因此,在国内城市加快发展的今天,必须及时摒弃短视的政绩观和不当逐利冲动,跳出“破坏式建设”怪圈,才能走上推动城市健康、长远、可持续发展的正途。

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